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囊邮斋

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山吧!山里的味道好极了。

 
 
 

日志

 
 

首石山,神圣之山  

2010-05-29 19:17:55|  分类: 游走四方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首石山,神圣之山 - 囊邮斋 - 囊邮斋的博客

         
        这次,我是随户外俱乐部到长乐市登首石山,是我第二次跟随登山队登山,也是第二次到长乐市登山。

        清晨,户外俱乐部的接送大巴就将我们送上首石山。从长乐市区裕利达酒店往里仁工业区方向的城关中学公交站旁矗立着一座新建的石牌坊,这里就是首石山森林公园景区的进山大门。新开的单行道水泥公路穿行在重重山岭中,路好陡,且拐弯多,有的弯道呈180度的转弯,大巴在此需要倒一次车方能上得了山。汽车不断地盘旋与上坡,半个小时后,直达山顶的停车场。
       首石山(拇指山)又名四水石,俗称状元帽峰,坐落在长乐市吴航镇之北的石屏村,离县城二点五公里,与六平山相连,这里海拔五百五十米。我们站在山顶,一眼望去山峦向东北绵延数十里,重岭叠嶂,起伏但平稳,高峰上气象雷达、空军雷达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山中有茵茵的草场和潺潺的溪流,也有高竣突兀的山崖和美丽的传说。山巅有一巨岩,方圆十余米,形似状元戴的帽,故名。此石丌立云表,俯视群峦,大有压倒群峰,惟我独尊之势。为方便游人攀上岩顶,现设有铁链,供人拉扯攀登,岩顶可容数十人趺坐。天气晴朗之时,登顶极目远眺,南与董奉山遥遥相对,城区高楼栉比;西望福州城外石鼓名山巍峨;东北远眺东海浪涛;再鸟瞰闽江,宛如

首石山,神圣之山 - 囊邮斋 - 囊邮斋的博客

 一缕银带。今日,适逢雨后天晴,山间云雾飘渺,若即若离,更是令人浮想万千。

       首石山是长乐市民的圣山,“首石鸣、状元出”,这是长乐流传十分广泛的一个传说。说的是,每当长乐的古代士子中将有一个人高中状元,首石山的状元帽就会发出声响,以此预示境内将有士子科举夺魁。在科举情结极为浓厚的古代长乐,首石山这种神秘的色彩,使它成为长乐人极为景仰的一座神山。长乐民间有句古谶;“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明永乐年间二度山鸣,邑人相继抡元,成了绝好的巧合。此一古谶代代相传,至今成为佳话。据说,第一次首石山鸣是在明永乐壬辰年(1412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第四次下西洋,驻军十洋街,人物辏集如市。是年,邑人马铎状元及第;第二次首石山鸣是在永乐戊戍年(1418年),邑人李骐亦状元及第。

       这就是明代《长乐县志》记载的:“首石鸣则大魁出”的来历。

       长乐民间还有“首石云封,大雨滂沱”之气象谚语。

       “首石凝云”为吴航十二景之一。

首石山,神圣之山 - 囊邮斋 - 囊邮斋的博客

         据史料记载,首石山状元帽峰和山间共有八方宋代、明代摩崖石刻。

    一、元帽峰顶有三方明代摩崖石刻:

    1《游首石山记》“跃龙翔凤,浴日涵天”两方为明嘉靖33年(1554年)知县詹莱游此作记詹莱字范川,常山人,邑志名宦有传,谓其:“戢暴诘奸,风裁英果,造城防倭,民有所恃以为归者,莱之功也。”

    2嘉靖年间长乐县丞金大用题刻一方。

    二、状元帽峰脚一方明代摩崖石刻:

    “云梯”,明嘉靖17年(1538年)长乐知县何应和书,以记七年间出二个状元的祥瑞。按长乐县志云:何应和字景阳,号大溪,东莞人。勤於民事,地方晏如,民怀若父母。

首石山,神圣之山 - 囊邮斋 - 囊邮斋的博客    三、山间有四方宋代、明代摩崖石刻:

    1、“首石山人之居”位于首石山下,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儒生陈致常葬父东海县尉陈察于此庐墓时所书。陈致常字知和,邑西人。绍兴间举孝廉,累征不仕,隐逸终身。性至孝,建炎元年父察病卒于东海县尉任上,归葬首石山下,结庐墓侧手植果木千株,并摩崖“首石山人之居”六大字于岩壁。

 2、“停云”直行楷书摩刻位于首石山麓山径旁巨岩上。崇祯13年(1640年)岁旱,知县夏允彝率属为民祈雨于五竹铺,归途经此见浓云四起,山雨欲来,夏候祝曰“神果有灵,乞暂停此山。俟回衙时与吾民共庆之”,云果停岩上,因书“停云”二大字。

    3、崇祯年间,知县夏允彝建永丰寺于山腰,并就溪涧二巨潭上分题“凝云”、“浣俗”四字 。

    这八方摩崖石刻都为宋、明代所题,明代之后为何再没有人为首石山题字,还是说其它的还未被发现。对此,我没有深入研究。

    因团队行动,无法在山上呆过久的时间,当我们几个人下到拍状元帽峰最佳位置的半山腰拍完状元帽峰后,队伍已开始撤离首石山。因此,仅拍下“云梯”一方摩崖石刻,未登上状元帽岩顶拍其它各方摩崖石刻,甚是遗憾。

 

 

 

   

 

 

 

 

 

  

 

  

  评论这张
 
阅读(1363)| 评论(1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