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囊邮斋

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山吧!山里的味道好极了。

 
 
 

日志

 
 

覆釜山揽胜   

2014-01-26 22:25:56|  分类: 游走四方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我终于有了机会到覆釜山。

       覆釜山位于连江县 县城南郊六公里左的江南乡魁岐村,海拔509.8米,峻峭挺拔,三峰鼎峙,东为斗牛峰,西为阳明庆峰,中峰如釜倒置,故名覆釜。《连江县志》记载:覆釜山三峰鼎峙,以中峰的釜倒置而得名,山有十六峰、七十二岩、九溪。

       覆釜山山径盘陀,九曲十八弯,曲曲蜿蜒,沿途青山连绵,树木葱郁,花香鸟语,环境幽静,空气新鲜,有“高山峻岭行无阻,削壁陡岩步不艰”的感觉。近年,乡村集资二百多万修建了盘山公路,从修路碑中可以看到最多的单笔捐款二十万元。山腰间尚存上山古道,临近山门时走公路,不自驾者可以走古道过把瘾。
       覆釜山自古是古刹毗连,梵音缭绕,历代相继建有十九座禅寺,陀寺、白云寺、鼎石寺、地葺寺等形成一大丛林。抗战时期,连江沦陷,覆釜寺宇也遭炮火轰炸,夷为平地。近年,陀寺、白云寺修建一新,山腰又新建了莲峰寺、青云寺等。覆釜山下的玉华洞、龙华洞建在一片岩石之下,洞穴为寺,刻石为佛。 其中名刹白云寺始建于唐,盛于宋,毁于火灾,明万历年间重建,后乱兵进山采伐树木,寺憎逃散。后来,白云寺从原址即山凹里僧塔处迁到现址。《连江县志》记载,鼎石寺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曾一度驻兵,山上竹木砍尽,僧避道通去,不久寺倒。清康熙十九年重建,后复倾。今之白云寺,是民国31年(1942年)性清法师利用鼎石寺遗址而建,寺为横排一字,石木结构。据当地老人介绍:清代,陀寺尼姑白云寺和尚中有一对夫妻。两人本不愿意结婚,在那年代,父母之意不可违。成亲当晚,夫妻商量双双逃离家庭出家。男的到白云寺当和尚,女的到陀寺当尼姑。后来,白云寺、陀寺这对夫妻的徒弟皆为“悟”字辈。期间,这对夫妻生了一个女孩,女孩三岁出家当尼姑,八十几岁才圆寂。

       拜经岩西,覆釜峰下,九十年代新创寺宇一座,因地势凌霄摩天,取名忉利寺。 说起忉利天,佛界又称三十三天,是梵文的音译,佛教宇宙观用语。根据佛教理论,忉利天处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所居,四面各有八天,总共三十三天。忉利寺是硬生生地在巨石丛中开凿出一片寺址,精神甚是可嘉,而毁了不可再生资源更是可惜。用开采出的石料建起了纯石的殿堂,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石墙、石柱、石梁。走出天王殿后门,迎面而来的是大雄宝殿前高耸入云的石台阶,真让人欲罢不能。大雄宝殿四周有回廊,里外三十六根石方柱正面都镌刻着楹联,真、草、篆、隶,各有千秋。屋面重檐翘角,寺宇气派万千。值得一提的是,全铜的佛像更是忉利寺一大特色。大雄宝殿中释迦牟尼佛铜像高四米,肩宽二点九米,重三吨,为闽省诸寺铜像之冠。1993年4月2日从山脚用杠杆、葫芦、钢丝绳拉运上山,5月20日到达大殿,历时四十九天,堪称奇闻有一天,运输时固定钢丝绳的岩石滚落下山,刚好山中有一小孩。然而,岩石就在小孩附近止落,小孩平安无事,更是一奇。
       现在,忉利寺已成名刹,朝拜圣地,为覆釜山增添一大景观。
       寺里的义工告诉我,你要是能在山上住一夜,亲临其境就能看到覆釜山的更多美景,以饱眼福。清晨,远眺东海,翻腾的云海里托出一片殷红。刹那间,升起一轮火球,千里云天,万里山川,皆呈瑰色,使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也辨不出哪是海上浪涛,哪是天上云雾。夏秋季节,夜雨晨晴,东方欲晓,天空出现几缕红云,继而五光十色之朝霞,颜赤似火,色红似脂,有的碧绿,有的金黄。覆釜山的雨景,别有情趣。尤其夏季,每当闷雷欲发,天上云状垒垒,白云蓝天,分外洁白,此时则是大地雨,山上晴。覆釜山雨多奇,但也四季分明:春多浓雾,夏则晴明,秋多气清,冬多积雪,山峰与云雾斗妍,溪流与雨声争鸣。
       我不能在山上过夜,大雄宝殿旁有石蹬道通往琯头青芝寺,从那里下山前往青芝寺


 


 
      山门前的广开亭。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广开亭前俯瞰连江县城。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山门。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弥陀寺。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第一石岩。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白云寺。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白云寺旧址。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上忉利寺路旁的摩崖石刻。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周边石景。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废弃的石柱。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利寺天王殿。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忉利寺天王殿内景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忉利寺大雄宝殿前的台阶。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忉利寺大雄宝殿。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铜佛。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忉利寺大雄宝殿内景。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拜经岩。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观景台。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乾隆29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石刻。
覆釜山揽胜 - 囊邮斋 - 囊邮斋
 
  评论这张
 
阅读(680)| 评论(2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