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走到316国道闽侯县上街镇英泰第一城B区路段北侧时,看见路旁有一座牌坊,由于牌坊建得离国道人行道太近,十分吃力地才能仰望牌坊上的“上街兴琳寺”字样,牌坊要是退后十几米也就达到指示的目的了。沿着牌坊下的水泥村道进入闽侯上街新峰村,穿过村口东侧横跨玉浦上始建于明代的凉伞拱桥,英泰第一城B区背后就是兴琳寺,寺大门上有楹联:“兴琳古寺传千里,凉伞石桥誉八闽。”
兴琳寺由唐末五代闽王王审知前锋将、开闽都督使、六桥林氏入闽始祖林颂德之六世孙林安世始建于南宋绍兴3年(1133年),时名音灵寺,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古代旗山九庵十八寺之一。地处三洋交汇之处福堂洋,面朝巍峨旗山,东临灵秀闽江。南宋端宗景焱元年,元朝军队入闽,驻军旗山,民遭涂炭,寺毁于兵火。明洪武18年(1385年),十三世祖林瑛鸠资重建,土木结构,三进一阁,成为道、佛混祀之寺院,改名为兴林寺,取振兴林氏家族之意。历经三百二十余年,于清康熙25年(1686年)再毁于火。幸经新浦村陈氏始祖陈德志等信众奋力抢救,所奉泰山爷、周道长等诸神免于回禄。清康熙54年(1715年),邑庠生林宗允等四方信徒鸠资再次重建,历时两年建成。再次更名为“兴琳寺”,以显林氏海纳百川之胸怀,亦彰神圣普渡众生之慈悲。清咸丰5年(1855年),林仕发等乡绅又整修泰山府,扩建戏台,增置寺田。民国27年(1937年),僧人守福师主持寺院,信士林天赐修缮观音阁。民国30年(1941年),归侨林纯铉再修兴琳寺,建放生池,种草药,为民治病,造福桑梓。
1957年,上街华侨中学借用兴琳寺办学。1959年,一位学生晚自习时点蜡烛不慎,引起大火,将寺院烧得仅剩下一座观音阁和大雄宝殿的残垣断壁,寺中两口古井其中一口有铭文‘贞观年造’也被填埋。1984年,新峰中学拆了观音阁,在兴琳寺旧址上建校舍。据说,当时这口古井被挖出来,井水还能饮用。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井被再次填埋。2008年,新峰中学并入邻近的闽侯六中,危房校舍被拆除,其中一口古井再次被挖出来。近年,校址拆除后的土地上建起了厂房,看不到古井了。
1992年,有识之士林其西、林永正、林祥凎、林其银、林海波等倡议重建兴琳寺,由海外侨胞林国梨先生牵头,得到海外乡亲慷慨解囊,港胞、台胞也纷纷捐款、捐物,在旧址西墙外重建兴琳寺,重建钢混结构仿古歇山顶大雄宝殿、观音阁。
目前,兴琳寺有六七个僧人驻锡。
走过始建于明代的凉伞桥,遗憾的是桥面铺上了水泥。
大雄宝殿。

观音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