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囊邮斋

朋友,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山吧!山里的味道好极了。

 
 
 

日志

 
 

淮安寻古之二  

2014-09-13 07:25:56|  分类: 古建钩沉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在淮安,值得探寻的还有芭蕉林边、牵牛花藤蔓满地、淹没在杂草灌木中的古窑址,从三相公庙东走上石岊山西头的坡顶,就来到了怀安古窑址。
       自宋代起,怀安便为福州陶都。我省现存最早的古窑址就坐落在淮安古镇石岊山,其烧造陶器的年代从南朝开始至唐代中晚期。怀安窑址占地八万多平方米,1953年修建防洪堤取土时发现,1982年7月考古发掘,实际揭露面积七百四十平方米。主要有南朝和唐代两个堆积层,堆积厚度在1—3米左右。出土遗物总数达15784件,其中窑具约一万件,器物五千多件。其中南朝的三千余件,唐代的二千余件。考古发掘考证,怀安窑鼎盛期持续了二百多年,随着窑址周边的陶土资源慢慢枯竭,烧窑越来越少,怀安窑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1991年,怀安古窑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清明节后,福州市考古队在怀安窑址上又进行了一次试验性挖掘。几个月过去了,探方上又长新草了。

淮安寻古之二 - 囊邮斋 - 囊邮斋

 

淮安寻古之二 - 囊邮斋 - 囊邮斋

 

淮安寻古之二 - 囊邮斋 - 囊邮斋

 

淮安寻古之二 - 囊邮斋 - 囊邮斋

 

淮安寻古之二 - 囊邮斋 - 囊邮斋

  
       怀安比较出名的古码头有三座,一是石岊山西麓三相公庙下的马尾道(福州话中码头叫“道头”)。二是马尾道南侧也就是三相公庙西南向五十米处的怀安古接官道码头也是唐五代时期进出口货物及闽江上游物资重要的中转码头,码头长七十米、宽六点二米,石道延伸至江中,海上贸易就是从这里起航。闽江流域的产品通过此地源源不断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地,海外的货物经此地辗转运达内陆。明朝王应山在《闽都记》中记载:“在石岊江头。南行以舆,北以舟。皇华使节往来络绎。”说的就是这里的盛况,怀安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组成部分。相传,福州秀才进京赶考,经过古渡口上船;而中举返乡上任之时亦须路过这条斑驳陆离的石构接官道码头。江边码头有几条大石梁,其中一块断梁上留有残刻“伍贯文造桥樑一”。此石梁为宋代遗物,有专家认为是怀安仕达桥桥梁残件。不知哪一年有好事者在接官道码头上立了两尊石刻书生石像(见下图),显得不伦不类三是古接官道南侧不远的芋原驿古渡,是唐五代时期怀安窑外销陶器输出的主要码头。
       现在,三座古码头仅存古接官道码头,其他两座码头仅是史书记载中的事。

淮安寻古之二 - 囊邮斋 - 囊邮斋

 

淮安寻古之二 - 囊邮斋 - 囊邮斋

 
                        
               古接官道码头北侧由开发商抛石新淤积了沙洲。

淮安寻古之二 - 囊邮斋 - 囊邮斋

 
       石岊山摩崖题刻,位于怀安石岊山西麓的马尾道。在马尾道口有一块巨岩,此巨石及附近的巨岩上有三段摩崖石刻:
       其一:无名氏榜书。西向,楷书,字径约30厘米,数年前已被泥沙覆没。文曰:“芋源”。怀安古县曾设芋源驿,作为福州西驿道重要一站,芋源驿下设石岊馆。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多次在今日怀安村小住,留诗云:“停骖石岊馆,解缆清流滨,中流棹歌发,天风水生鳞。” 据专家推断,题刻附近当是芋源驿。
       其二: 张天锦榜书。西向,摩崖高250厘米,宽62厘米。楷书,纵三行,字高44厘米,宽41厘米,旁款字径约7厘米。文:“南无阿弥陀佛。康熙乙酉孟冬……永定净业,弟子张天锦……”
      其三:无名氏榜书。西向。摩崖高54厘米,宽30厘米,楷书,纵一行,字径21厘米。文曰:“放生”。题刻附近有相公庙,专家推断当为庙内僧人所镌。
       因近年修路“放生”被毁。遗憾的是,当我到那里时适逢涨潮无法看到摩崖石刻真面目。
 桃源境在淮安北侧临闽江,那里还残存一座 破烂不堪的
 
古民居,挂牌是区文物保护单位,旁边有两座某机关的会所之类的建筑,通过那里,山脚有背依桃花山、建于唐朝的淮安丞相墓。丞相墓又名朱敬则墓,唐末迁葬现址。朱敬则(635—709年),唐朝名相、史学家。墓坐东南朝西北,平面呈“凤”字形,四层墓埕,青砖墓冢,鲎壳型封土。墓冢前嵌有墓碑,碑文楷书“唐丞相敬则朱公之墓”。墓前尚存有石翁仲等,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
2013年,朱敬则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翁正春墓位于石岊山西北麓。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明朝万历47年中头名状元。授编修,累迁礼部尚书。墓坐东向西,如意形,土石结构,三层墓埕,封土弧形,封土前建碑亭,亭为花岗石砌建,面阔三间,四坡顶。柱方形,下有柱础,上立斗拱,栏额下有雀替相承,额上置匾,上书:“思光”。亭内立墓碑,碑上镌刻:“宫保翁文简公佳城 崇祯戊辰岁仲冬吉旦立”楷书,封土为三合土夯实,屏墙、墓埕均用花岗石铺砌,现石块已被撬走,成为一座土墓。墓前原有一对石狮,今仅存一只淹没在草莽之中,距墓室约一百多米的山下墓道前尚存一对石虎。
      1986年,翁正春墓列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几处没走到,有待下次再走一趟。
           在淮安,除了保留这几座知名的建筑外,其他的老建筑已毁在这场城市化进程中。早期到淮安的朋友可以看得更多,更原始的淮安。而现在当我到那里时,好像食的是残羹剩饭。在偌大的没有原住民淮安,要找到这些古迹也不容易。好在未进淮安之前,我先到洪山桥头的淮安新村向原住民求教,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方便了许多。还有应该感谢修复工地的一管工,为我带路到古窑遗址以及让我看已保管起来的石匾额。
  评论这张
 
阅读(486)| 评论(9)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